张镇麟赵睿的转会,是CBA的进步吗?
发布时间: 2025-09-14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慨,这世界变化之快,往往会让人猝不及防。
就在几个月前,我们还在期待属于中国篮球的触底反弹,可就在过去的一个月,这种“否极泰来”,还就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先是中国男篮在多位主力缺席的情况下,于亚洲杯上打出了亮眼战绩,虽然错失绝杀1分惜败世界劲旅澳大利亚屈居亚军,却也一扫多年来悬在他们头上的阴霾。
而后,曾凡博、余嘉豪、林葳等年轻球员,主动跳出舒适区,放弃高额的收入,赴海外追逐篮球梦。
就连过去我们总在抱怨的CBA人员流动差,规则锁死优秀球员转会的这一顽疾,也似乎在过去这个注册期,遭到了彻底的颠覆。
根据CBA统计,今年注册期共完成球员交易48次,其中转会18人次,自由球员认领17人次,匹配签约3人次,独家签约权转让3人次,租借7人次。
其中,球员交易包括其中转会人次均创造了历史之最。
不仅如此,包括张镇麟、赵睿、崔永熙、焦泊乔、徐昕、姜宇星等一批国字号或是全明星球员的改换门庭,放眼整个CBA历史也是绝无仅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CBA可从来没有明文规定禁止球员转会,以往的争议往往来自于几位明星球员与母队之间的互不妥协。
闹得最凶的,莫过于周琦与新疆之间的鱼死网破:球员宁可放弃整个赛季,也要离开;而球队不惜退出CBA也绝不妥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或许是大家都吸取了当年的教训,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明星球员与球队之间,也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聊了,至少维持了表面上的和谐。
此次转会的达成,我们首先基于对张镇麟本人职业发展规划与个人意愿的充分尊重。在沟通的全过程中,俱乐部始终将球员的个人成长置于重要位置。我们理解并支持每一位球员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考量与选择。
从辽宁俱乐部关于张镇麟的转会声明中不难看出,此次转会更多的是因为张镇麟的个人意愿。
其实据我了解,张镇麟的离开更多的是出于家庭因素的考量,新婚妻子在长三角一带生活工作,二人于6月份刚刚完婚。
事实上在此次转会之前,辽宁队还曾与另外一家来自长三角的俱乐部,讨论过用张镇麟交换一位内线国手,只可惜未能成行。
在收到上海队一笔价值不菲的转会费和两位年轻球员后,此次转会得以完成,小两口也从此告别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即便辽宁球迷有诸多不舍,但这样的故事放在如今社会大环境下,也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
除此之外,造成此次CBA转会大潮的另外一层更现实原因是,这几年由于经济形势不太好,一些民营俱乐部经营出现困难,对于巨额转会费的诱惑,也没有之前那样抗拒。
广州队的断臂求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此前,他们就放走了祝铭震、李炎哲、陈盈骏等郭士强时代的众多强手。于是,崔永熙与焦泊乔的离开,也只是时间问题。
卖掉核心球员,获得不菲的转会费,再换来年轻球员重新培养,如此往复,这套模式在职业化程度更高的欧洲足坛屡见不鲜,比如著名的阿贾克斯与“欧洲黑店”之称的波尔图。
而广州队则成为第一支把这套成熟的“生存模式”运用到CBA的俱乐部。
以往,我们总诟病CBA俱乐部大多数亏损,只能靠母公司输血维持。而广州队不仅可以自负盈亏,也客观上为CBA输送了人才。
个人认为,一个成熟的职业联赛,应该容许这样球队的出现。
赵睿曾是当年周琦交易中的另一位主角,当年转会新疆,也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与当年对周琦的态度截然不同,新疆队对于赵睿的离开,并没有过多的阻拦。
据我了解,此次赵睿的转会费远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夸张,甚至不及张镇麟转会上海转会费的一半。而关于赵睿转会更大的争议来自于他主动放弃了顶薪合同而选择最高只有550万的C类合同。
事实上,在CBA的规定中,并没有禁止这种情况——
根据CBA转会管理规定第五章“国内球员聘用”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A类、B类合同期内转会的球员须与新俱乐部按原合同类别签署;第四十六条规定,D类合同履行一年后,允许转会。同时,C类、D类合同期内转会的球员对于与新俱乐部签署C类或D类未做限制。
赵睿的选择,一方面可以看做是为了加盟大城市球队的一种妥协,另一方面,北京队充足的人员储备,也可以让他再次向总冠军发起冲击。
这在体育届其实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即便是在NBA,诸如纽约、洛杉矶这种大城市往往会带来更高的曝光和广告代言,从而让他们更容易地招揽球星,甚至让球员心甘情愿地在薪水上做出让步。
放到咱们国内,除了上述因素,还叠加了诸如户口、教育资源等潜在优势,这对于球员来说,也都是不得不考虑的。
此外,抓住职业生涯的巅峰期的尾巴,有机会再次向总冠军发起冲击,相信对于赵睿来说,也有极大的吸引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家也变得愈发宽容,当球员与球队利益产生矛盾时,我们不再一味的要求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如今,大家更倾向于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基础上,更加尊重个人的选择。
像韩德君那样一人一城的故事,固然值得歌颂。而为了个人追求,选择不同道路的人,我们也应该给予理解,这才是职业联赛该有的样子。
站在现阶段而言,我也很难讲这样大面积人员流动的现象,对于CBA或是中国篮球是利是弊。
但只从结果上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CBA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一滩死水”,这不正是大伙一直期待的样子吗?